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科研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团队>>正文

学院科研团队简介

发布日期:2022-09-13    作者:     来源:    

风工程与气动力学研究团队

风工程与气动力学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各类风场对结构物的影响。本研究团队注重基础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探索风场特性与结构响应之间的关系,为风致灾变的防范提供科学指导。结合社会生产及国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风致灾害,积极开展各类大气风场特性、高耸结构抗风以及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设计理论的研究工作。结构风工程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钝体空气动力学:典型工程结构钝体空气动力学和气动弹性力学的基础理论。

2.近地风特性及风环境:通过实测和风洞试验模拟,研究近地风的平均风和脉动风特性;研究建筑结构周边风环境、内部风环境和人体舒适度感受。

3.工程结构抗风研究:研究包括特高压输电塔线体系、超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大跨桥梁、大跨空间结构、低矮房屋等在强风暴作用下的荷载和响应的机制和分析方法、抗风特性、设计理论和方法、结构风振控制等。

4.数值风洞:工程结构定常和非定程风荷载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气动弹性响应数值模拟方法、结构风振响应及破坏机理的数值分析、结构抗风研究和设计虚拟现实。

5.结构健康监测: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构振动响应的新型测试方法,并探索结构振动状态特征量与结构损伤的关系和机理,实现工程结构损伤与否,以及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的诊断。

6.结构非线性振动:智能材料和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其压电振动能量俘获研究。

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项目1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tructural Control and Health Monitoring、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Wind and Structure、Engineering Computations、建筑结构学报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山地环境岩土与灾害智能防治团队

山地环境岩土与灾害智能防治团队以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实验室为支撑,针对传统岩土工程治理和岩土环境不协调等发展瓶颈问题,基于绿色、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理念,致力于能源开发岩土力学、微生物岩土及山区地质灾害智能防治技术研究,为新能源开发岩土力学及山地城市环境岩土治理中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本团队共有研究人员11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具有海外访学经历5人,80%具有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是一支学术研究浓厚、工程实践丰富和研究领域前沿的创新研究团队。近几年来,研究团队立足重庆市发展战略布局和需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

1.能源开发岩土力学:结合学校“两业两域”办学特色,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工程应用为背景特征,建立深部岩体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高水平实验平台。紧紧围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关键岩体力学与工程问题,在深部岩体多场耦合力学理论及应用、页岩气井壁围岩稳定性及水压致裂岩石力学、地下洞室稳定性等领域形成优势,其中深部岩土力学的研究成果已经用于页岩气的开采工程中。

2.微生物环境岩土:微生物环境岩土是岩土工程和微生物学学科交叉产物,在处理传统岩土工程问题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该方向重点依托于微生物实验室和岩土实验室,主要在边坡绿色加固、边坡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前沿交叉研究,研究成果对于加强工程的绿色治理、响应国家生态环保理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山区地质灾害智能防治技术:该方向围绕重庆山地地质环境以及多灾的地质条件,基于物联网及5G技术,研发、改造现有勘察、监测和室内试验设备,使其在传统功能之外,具有定位和数据传输功能;同时,在勘察、监测和室内试验中增加图像和视频数据的采集,极大丰富地质灾害工程的数据采集量,并利用5G物联网自动快速传输至统一的勘测试验数据中心,为勘察、监测报告的生成、大数据统计分析和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提供海量科研数据。

近5年来,本团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庆市自然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石油系统和交通系统等纵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总经费500余万元,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中铁总公司滑坡治理设计软件开发1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于能源开发、边坡生态修复和山区地灾智能防治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智慧建造与可持续建设研究团队

智慧建造与可持续建设研究团队致力于解决传统建筑行业转型发展中新型智慧建造的重大技术与应用问题为核心目标。团队通过多主体深度融合、多学科深度交叉,将新型的信息技术等与建造行业融合,旨在开展建筑产业的一体化、集成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推动新型智慧建造领域的协同创新。本研究团队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智慧建造与运维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瞄准智慧建造关键制造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承担行业、地方以及企业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切入点,有效整合和集成创新资源,构建面向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集中力量解决智慧建造系统中基础性、机理性以及关键共性的科学与技术难题,全方位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2.基于BIMVR等技术的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信息化研究:以BIMVR技术为支撑,提出基于BIMVR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创新研究,通过自主研发项目管理平台、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等,对传统工程管理中的三控两管一协调进行模式创新与优化。

3.城镇化与城市更新进程中可持续建设关键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协调处理区域发展中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局部与全局、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从生态经济规律的宏观协调高度制定出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城镇生态经济建设规划,以确保城镇经济发展快速、高效。

近5年,团队成员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2项,合同额471.8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8项,合同额117.64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9篇(其中SCI/EI收录11篇、中文核心11篇);获批软件著作权17项。

医养建筑健康环境营造与控制研究团队

医养建筑健康环境营造与控制研究团队致力于医院与养老建筑空气环境健康需求注重理论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校企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室内环境评价、调控与绿色能源应用技术研究。针对医院和养老两类建筑空气环境质量的安全、健康和舒适需求保障相关问题,研究相适配的健康与绿色室内环境评价方法、营造与控制技术,开发关键设备及系统,并进行工程应用研究。本研究团队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室内空气污染物健康效应评价:基于健康建筑环境学、环境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和统计学等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室内空气污染物长期暴露评估模型和疾病负担归因评估模型。基于综合考虑疾病严重程度(生命质量)和疾病导致早死(生命数量)的评价指标——伤残调整寿命年对室内空气污染物健康效应进行评价环境的长期跟踪监测和健康效应定量评估,构建医养建筑健康空气环境的定量需求和定性评价体系。

2.医院建筑空气环境营造与调控:针对医院人流量时空变化特性与健康室内空气环境需求,结合平疫结合的医院室内空气环境保障需求,构建医院各空间室内空气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开发面向动态非均匀空气环境需求的通风技术与设备,形成物联调控方法并进行工程集成应用研究。

3.养老建筑空气环境营造与调控:针对老年人群的居住环境特征,构建养老建筑室内空气环境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形成养老建筑健康空气环境的评价方法,构建适宜的空气环境营造方法与动态调控技术,并进行工程集成应用研究。

4.健康建筑空气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开发:针对医养建筑室内空气环境的污染物指标,开发相应的健康空气环境监测传感器,构建面向医养建筑健康空气环境的长时间跨度多空间维度的监测体系及应用方法。构建健康空气环境大数据库,为健康空气环境营造技术与效果评价、构建空气环境云平台提供数据支撑。

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项目10余项;在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ndoor Air,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建筑科学和暖通空调等国际国内行业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医院相关规范标准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3部。

安全健康人居环境营造团队

安全健康人居环境营造团队的总体研究方向为山地建筑安全与健康居住环境营造理论和技术装备,服务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重庆市建设“两高两地”发展定位,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及重庆地区的气候和建筑特色,围绕山地城镇健康建筑和健康社区的建设、水环境污染治理开展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山地城镇建筑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机理、监测防控技术装备和水污染治理、毒理特性等方面展开研究,初期重点关注防霉防潮和防疫相关的民用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装备研发,为相关建筑标准和规范编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及为山地建筑安全与健康室内环境营造提供技术装备支持。

安全健康人居环境营造团队的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大数据和疾病负担归因的山地城镇健康人居环境营造理论;居住空间环境和用户健康指标智能监控和报警系统;居住空间室内微生物污染指标超敏微纳智能监测技术;超敏无创心血管疾病和热舒适标志物智能监测技术;高湿居住空间围护和承重结构防潮防霉防腐蚀新材料;居住空间用微生物污染净化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估;污水治理新工艺、新材料研发。

近5年来,团队主持主研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项目近30项;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Building and Environment、Indoor Air、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Analytical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technology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近1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近10项。